育兒愛分享(舊版)

即將開始副食品之旅的家長們除了要花心思研究食材,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寶寶餐具,相信許多人也困惑什麼樣的材質給寶寶使用才安全?
看似輕便的塑膠產品是否會有塑化劑等化學物質釋出的風險? 選擇寶寶餐具可以先參考以下四點:
1.確認產品材料及色料安全無毒,產品內側無彩繪圖案及塗漆。
2.產品本身是否有完整標示,並依照所標示的安全注意事項或警語正確使用
3.確認產品是否外型輕巧渾圓無菱角,若寶寶啃咬、敲打時是否安全
4.確認產地及製造商
市售寶寶餐具材質介紹:
- 塑料: 塑膠種類繁多,選購時需要留意原料/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特別是在選購給寶寶使用的產品時要認明2號和5號的回收辨識碼,2號是指高密度聚乙烯(HDPE),對酸性和鹼性的抵抗力都很好,且熔點高、硬度大,較耐腐蝕性液體的侵蝕,耐熱溫度約90度至110度;5號則為聚丙烯(PP / polypropylene,聚丙烯),熔點高達167度,製品可用蒸氣消毒,並能耐酸鹼、耐化學物質及耐碰撞,耐熱溫度約100度至130度。在市面上各樣塑膠容器之中PP為較理想的食品容器材質,正常使用年限建議3~5年,若受到UVC紫外線照射則材質容易加速老化。
- 不鏽鋼: 應選擇食品級306/316不銹鋼,導熱性佳可使用年限長,缺點是表面塗層不耐酸,必須避免接觸檸檬、醋、蕃茄醬等酸性物質,盛裝帶酸性的食物時,金屬器皿中重金屬的遷移會增加,若刮傷更容易生鏽得直接丟棄。
- 竹木: 輕巧耐用易清洗,雖是天然材質但會有保護塗層剝落的風險,遇到溫度過高濕氣過重的環境都容易使產品龜裂、滋生黴菌。
- 美耐皿: 選購時留意塗層是否會掉色,表面是否光滑,美耐皿雖然熔點高,一般若要給寶寶使用建議只用來盛裝常溫點心水果即可,此材質若遇高溫有溶出毒物的風險,除了會釋放三聚氰胺,於高溫下也會釋放一級致癌物甲醛。
- 矽膠: 無毒無味耐摔,需辨明是一般矽膠還是食品級矽膠,品質越高,釋出化學物質的可能性越低,若製造成分有填料屬於低品質矽膠則耐熱力不佳,缺點是容易沾附灰塵、殘留味道及黏膩等問題。
- PLA聚乳酸: (小麥、玉米等植物提煉+PP/PE),輕巧方便攜帶,但不耐熱,一般建議只裝冷飲、涼食。
littoes系列餐具所使用的原料是台灣大廠生產的PP原料, 然而PP分很多等級有家電用、工業用、機械用及食品用,我們的餐具皆是使用食品級的PP原料。PP原料不含朔化劑,並無塑化劑、無任何塗層重金屬釋出的疑慮,100%可回收再利用,所有產品皆符合歐盟規範EN14372刀叉和餵食用具規範及美國的CPSIA檢驗合格 。
關於我們的產品:
- 食品級PP材質BPA Free安全無毒無氣味
- 耐低溫至-18度,耐熱溫度100度,可沸水消毒(勿接觸鍋底、勿超過5分鐘)、消毒鍋、洗碗機等皆可使用
- 微波安全,建議以中火90秒做回溫式加熱(非烹調式加熱),另一般家用微波爐若年限較久或複合式機型我們則不建議將餐具放置微波爐內加熱,因微波爐的功率及瓦數有偏離安全參數的風險將影響餐具品質
- 請勿使用紫外線消毒
- 素色無印花、無脫色或釋放有害金屬元素之風險
- 美國品牌,100%台灣製造
備註:
EN14372標準 - 規定了對供嬰幼兒使用的刀叉和餵食用具的原料、結構、性能、包裝和標籤等相關要求。
CPSIA - 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onsumerProduct Safety Improvement Act,針對12歲或以下的兒童設計使用產品,法令內容包括對有害物質的濃度限制、產品的標籤規範、產品認證、第三方安全測試及玩具安全標準等,致力保障美國消費者(尤其是兒童)免受不安全產品的影響。
部分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從出生到滿週歲,是孩子一生中成長最快速的階段,身高約可增長二十五公分,三歲以後至青春期前並不是身高快速增長期,但是在這期間每年至少要長高五到六公分,若孩子沒有照著生長曲線發展,建議儘早帶孩子找小兒科醫師諮詢並評估,了解孩子的生長狀況,除了遺傳基因外,其實從日常飲食及良好的作息都能幫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長。針對兒童身高,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遺傳科醫師楊晨提供6項助長必勝要點:
- 每日晚間9~10點以前一定要睡覺(幫助長高的生長激素在晚上9點至凌晨3點才會分泌)
- 多補充小魚乾、胡蘿蔔、黃豆芽、菠菜等富含豐富鈣質的蔬菜;每日補充500c.c牛奶及日曬15分鐘(維他命D)幫助鈣質吸收以助骨骼生長。
- 多吃含微量元素鋅的食物: 牛肉、胚芽、芝麻、南瓜子等以推動肌肉增長、骨骼合成、免疫系統建構及皮膚健康等。
- 攝取優質蛋白質的食物: 瘦家禽、魚類、牛奶、蛋等。
- 餐與餐之間(最好能間隔四小時)避免吃油炸食物和甜食、含糖及碳酸飲料,以免抑制生長激素及阻礙優質營養之吸收。
- 每天運動30分鐘,若會跳繩的孩童則可跳繩500下,可助兒童長高。
長高的三大關鍵為飲食、運動及睡眠,缺一不可,根據臨床研究,若正確達到三管齊下,男孩身高是父母平均身高再加7.5公分,女生則是可再增加5.5公分。 若在飲食方面碰到孩子有挑食問題,不妨參考前面愛分享的小撇步,先給孩子喜歡的食物,次來吃較不習慣、不喜歡的食物,最後慢慢引導他接受比較排斥的食物。同時也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進食,探索自己吃的樂趣,記得要先讓孩子能享受吃飯的時光才有機會攝取營養唷。
一歲到三歲幼童的手部骨骼會隨著腕骨的發育而成形,進而變得能夠靈活使用三根手指頭。寶寶會開始想要使用剛發育好的手、想要練習到運用自如,受到這股強烈衝動驅使的時期就叫做「運動敏感期」。透過手眼並用,腦細胞與神經細胞也會隨之加強運作,往往在練習吃飯的初期,孩子常打翻食物或是拿起餐具敲敲打打起來,孩子在運動敏感期的所做所為,其實也是在進行感知、學習與分類,但在父母眼裡卻像是在搗亂,有時候家長認為飯後清理很令人疲憊,往往會失去耐心或是怕孩子自己吃會營養攝取不均衡而直接奪去孩子吃飯的主權,太晚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反而會導致日後養成邊吃邊玩無法專心吃飯的狀況。
孩子要學會自己吃飯這件事需要涉及很多身體技能,學握湯匙、扶碗、把食物送進嘴巴等等,這些是要專注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的,另外還要搭配孩子自己咀嚼的速度來進食。很多時候孩子明明已經有能力自己吃了,但父母為了節省時間或想避免事後清理的麻煩,直接餵孩子吃飯,不只孩子的能力發展受影響,他吃東西時自己該做的事有別人代勞,很容易就會分心想找別的事情來做。
能專心享受食物,也是飲食習慣養成的基本要素。兩歲半至四歲之前是訓練吃飯禮儀的關鍵期,這時期孩子小肌肉正發展,可以掌控比較精細的動作,是練習正確拿湯匙與筷子的好時間點,孩子肢體動作發展日漸成熟,加上出現了模仿行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樣自己拿餐具進食,此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練習自己吃飯。建議父母多給孩子適度的自由吃飯,同時給予孩子耐心與信心,放下手機、關掉電視,陪著孩子一同學習,創造輕鬆愉快的吃飯氛圍。
挑食問題可能是心理因素,也可能是生理因素。父母可以觀察小朋友用餐的狀況,常見的心理因素是孩子對於新食物不敢嘗試,可能顏色、形狀跟過去接觸的食物有點不太一樣,建議父母提供孩子沒有吃過的東西時,可以介紹一下新食物、吃給孩子看,或者把這個食物帶入某一個故事裡面當主角或配角,讓嘗試新食物變成好玩的事;另外也可以把孩子較不喜歡的食物混在其他孩子喜歡的食物中,或是透過一點互動的方式,例如讓孩子動手做料理、捏玩、塑形、幫米飯、麵團染色、裝飾食物或是擺盤,自己做的東西通常會變得好吃許多喔。
生理因素通常因為味覺或觸覺敏感,或是曾經不愉快的經驗,導致對特定的食物感到非常的排斥,如果是這種狀況,父母請不要勉強孩子非吃不可,只要孩子營養足夠,不是一定要吃所有食物才是不偏食,大人自己也有不敢吃或不愛吃的東西,沒有必要擔心孩子營養不均衡而逼迫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而弄壞了吃飯的氣氛。吃飯這件事情應該是令人期待及愉快的,建議爸爸媽媽們可以鼓勵孩子,不愛吃的東西吃少少一點就好,如果孩子願意吃了就讚美鼓勵他,日後視孩子的接受程度再慢慢增加份量即可,先讓孩子能夠享受用餐的時光,比計較他吃進了多少營養還來得重要喔!
寶寶四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副食品的旅程,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傳統泥派、歐美較流行的BLW派、或這幾年興起的” 黃瑽寧醫師派” ,不管是哪一種輔食方式,都是在引導孩子慢慢熟悉大人的食物,訓練咀嚼功能及享受”吃飯”這件事。
傳統泥派就是從四個月開始,從十倍粥、泥、小顆粒、大顆粒、塊狀分成四個階段循序漸進,準備食物泥冰磚或是寶寶粥為主要餐食方式。
BLW(Baby-led weaning)中文翻譯為「寶寶自主進食」,主張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選擇他想要吃的食物!大約寶寶六個月左右可以自行坐穩之後則可開始實行。通常會從軟爛的食物開始,如:香蕉、地瓜、花椰菜、紅蘿蔔等,放在桌上讓孩子自行拿取嘗試~另外家長要留意寶寶的吞嚥狀況,並熟悉哈姆立克法,以避免寶寶在自主進食時不小心噎著。
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瑽寧醫師則是建議只要是健康的原型食物,大人吃什麼寶寶也可以跟著吃什麼,以免疫學的概念說明了從四~六個月開始,讓寶寶少量多樣化接觸不同的食物(而不是單一種吃好幾天),反而可以將低未來對食物過敏的機率。進食方式基本是看餐桌上有什麼,就挑幾樣壓爛剪碎直接給寶寶嘗試一兩口,不追求吃多少量,只希望孩子盡可能嘗試多元不同的食物,待孩子試過所有食物後也可以慢慢將吃飯主權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用手抓食物吃。(更多內容可參考黃醫師著作「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一書)
每個寶寶的發展都不一樣,或許適應的進食方式也大不相同,不管用什麼輔食方式,littoes希望每一個爸爸媽媽都能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找到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模式,而孩子也可以在進食中找到樂趣,全家人都能享受每一次用餐的時光。